close

  湖北日報訊 記者 孫國平 嚴運濤 王成龍 通訊員 張勇 王濤
  穀雨前夕,記者穿行於當陽市鄉村田野,驚喜連連——
  馬路寬闊平整,街道乾凈整潔,清新空氣沁人心脾;垃圾轉運車來來往往,清澈的自來水通家達戶;小樓宅院錯落有致,房前屋後綠樹紅花……
  當陽結合“三萬”活動,從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垃圾處理和農村飲水問題入手,推進城鄉一體化,農民生活品質大幅提升。
  農村垃圾打包“進城”,全市垃圾集中處理
  13日上午近11時,兩河鎮垃圾中轉站門前,一輛滿載生活垃圾的拖拉機,“突突突”地停了下來。
  掉頭,倒車,打開車廂後門,垃圾嘩啦啦衝進中轉站壓縮池。“已經拉了4趟,上午的活幹完啦!”52歲的司機魯正德點燃香煙猛吸一口說。
  接著,垃圾中轉站管理員羅祥忙開了:用鐵鍬平整好垃圾,啟動壓縮機,滿池的垃圾壓縮成塊狀。“一塊垃圾5噸重呢,等大型垃圾轉運車來拖,統一轉運到市裡的垃圾處理場。”
  2層小樓,1套壓縮機,占地1畝,投入55萬。小小的垃圾中轉站,一天可“吃進”垃圾15噸。鎮上和12個村的垃圾,都在這裡處理。
  一個人、一臺壓縮機,一個鄉鎮每天的生活垃圾就這樣搞定了。兩河鎮副鎮長鄒長清說:“過去,全鎮的生活垃圾或倒進山窪,或倒進水溝,現在讓垃圾‘進城’集中處理,農村變得乾凈多了。”
  農村垃圾打包“進城”,起於去年的“三萬”活動。當年,當陽籌集社會資金近4億元,在全市10個鄉鎮建起11座垃圾中轉站,為每個鎮配送一臺垃圾清運車,在全市155個村新建2209個垃圾池,配備4482個垃圾箱、244台清運車,形成“戶分類、組收集、村清運、鎮中轉、市處理”一條龍的垃圾處理模式。
  去年6月,鄉鎮垃圾中轉站相繼投入使用。至今,當陽全市垃圾集中垃圾處理場——沙老堡垃圾處理場,已“吃”進農村生活垃圾8688噸。
  這個現代化的垃圾處理場,偏居距城區11公里之遙的山窩裡,占地350畝,日處理垃圾220噸,設計使用年限為18年。
  自來水管網進村,“飲水病”發病率大降
  草埠湖鎮符台村,一溜兩層小樓整齊排列路邊。三組118號,是村民台士偉的家。
  走進廚房,擰開自來水龍頭,一股清水緩緩流出。見記者捧起水喝了一口,台士偉樂呵呵地說:“放心,這是鞏河水庫的水,乾凈衛生呢。”
  這裡距當陽城區40多公里。台士偉說,家裡以前用水,是靠打井取地下水,但地下水鈣含量太高,易生結石病。他花200多元錢買回簡易凈水器,凈化後的水燒開再用,但依然有股怪味。
  一家一戶分散用水,農民喝下的不止是怪味水,更有威脅生命安全的病菌。
  當陽市疾控中心統計數據顯示,分散供水的水質合格率只有60%;因飲水引發的腸道傳染併發病,七成在農村。
  當陽市委書記鄭廷貴說:“安全飲水是關乎群眾健康的大事,一定要把這項民生大事做好。”
  自來水“下鄉”,成為2011年當陽市政府十件民生實事之一。幾年間,投入2億元,原本只在城區鋪設的自來水管,向全市鄉鎮村組延伸,337公里的自來水管網,把全市統一水源——鞏河水庫的清水,送到了100多個村的千家萬戶。
  2年前,符台村通了自來水,台士偉家告別了井水。目前,當陽已有17.85萬農村人口喝上了自來水,全市近70%的農民與城區同飲一庫清水。“自來水進村,全市腸道傳染病發病率明顯下降。”市疾控中心主任肖海濤介紹,該市腸道傳染病發病數,2009年至2013年分別為111例、85例、67例、69例、48例。
  當地還流傳著一個趣聞。當陽市紅十字醫院碎石科,生意曾十分火爆,是該院最賺錢的項目。“自來水下鄉”工程全面推進後,2012年,該科室因生意清淡撤銷了。
  記者手記
  一體化突破口,要對農民的“胃口”
  嚴運濤
  遠離城區的村灣里,吃水更多靠水塘或打井;鄉鎮街頭、村口河邊,垃圾堆積、污水橫溢……
  建設“美麗鄉村”,任重道遠!
  城鄉一體,統籌發展,政府力推,農民熱盼。
  城鄉一體化,涉及方方面面。選擇突破口,考驗著政府智慧,更考驗執政者的民生情懷。
  喝上乾凈水,居潔凈家園。這簡單而朴素的需求,正是當下廣大農村老鄉最關切的問題。
  當陽順應民意,城鄉一體化的突破口,對準了農民的“胃口”。
  (原標題:城鄉一體化的當陽探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g52ogqq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